

定远古桥—池河太平桥
董书冰
定远池河大桥,明代朱元璋赐名“太平桥”,位于定远县城东30公里的池河镇,横跨于池河之上。明嘉靖《定远县志》载:“太平桥,洪武八年,知县朱玉奉旨造,赐名。县东六十里。”桥为联拱石构桥,共十一拱相连,长139米,宽7.5米,高9.65米,白石栏杆,当初桥东西两头栏杆立柱上分别雕刻有9对石狮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桥右设五彩洞,桥两头建水门洞各一个。由于池河桥一带水下地质为深厚泥沙结构,为巩固桥墩基础,设计人员采用古老的建桥技术,用数丈长的新鲜潮树干削成桩,密布在桥墩下作支撑,打牢夯实,于其上铺石板,砌桥墩,架桥梁,盖桥面。因新鲜潮湿的树干没于泥水之下永久耐腐,用作桥墩基础千年一劳永固,人们称之为万年桩,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太平桥初建时设计工巧,砖石结构,建造采用干修法,堆土券桥孔。桥墩皆以红色大条石为缘边石券砌而成,用糯米汁和石灰灌注,中填塞囊石为粗糙短小的石料,十分坚固。
据记载,池河太平桥分别在清道光六年(1827年)与光绪四年(1878年)因水冲损圮而补建、重修。清《定远县志》记载:“太平桥,池河镇西,地通驿道,洪武八年,知县朱玉造,道光六年冲圮,七年补建。今桥面剥蚀,石栏亦毁,址尚完固。”另传记,“皖北道吴箎、知府汪霖、知县冯云祥捐俸千数百金倡修,邑人张大宾等捐巨金成之。七年八月经始八年五月,岁工用银一万五千四百有奇。”又据修桥碑记载:光绪四年(1878)五月谷旦,池阳关锁池河分司朱汇元重修。据池河镇长者记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桂系部队为阻日军西进,将桥居中一孔炸毁;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为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将桥中间另外二孔炸毁,造成桥中间三孔毁坏,桥上石狮子荡然无存。1949年,定远县人民政府拨款将被炸三孔改建为木材面。1953年滁县地区公路修复委员会以圆木为梁,铺以木板,临时通车。1954年又对被冲空的7个桥墩进行维修。1956年4月,对被毁的三个孔以双曲拱再接长的方法加固成月形钢架梁柱,上面铺以木板,限载8吨。以后又数次大修,换成钢架混凝土结构,沙子路面,荷载汽车13吨,挂60吨。1985年,太平桥损毁严重,定远县人民政府明令禁止太平桥通车。2004年10月28日,池河太平桥被安徽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完成修复。
现在的太平桥基本保存原有的建筑风格,是目前皖东仅存的明代石拱桥,也是安徽罕见的最宏伟的古代石拱桥,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光绪《凤阳府志》记载:“(池河太平桥)长四十四丈,广三丈八尺,高三丈六尺,十有三孔。”解放后,定远县文物工作者对现存十一孔太平桥的精确测量数据为:全长150m,桥面宽10.5m,孔径中为6m,其余各为5m,常年水位以上高9.65m。两相对比,数据上有一定的出入。至于原来的十三孔为何今日变作了十一孔,专家们并未能研究出结果,据人们实地考察后推断,由于池河多沙,常年淤积,太平桥东西两端的二孔极有可能是湮没于沙土之中了,并未减少。至于真相如何,有待于将来的考古发掘。
定远池河古桥的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引起桥梁专家的关注和赞美,在地方志和研究者的著作中就有很多记录,并进行深入研究。由孙波主编的双语版大型画册《中国古桥》,其中收录了“池河大桥”的摄影图片。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多次提到“安徽定远池河桥”,并把其桥型列入“十一孔厚墩联拱”条目下:“十一孔的厚墩联拱桥,如安徽定远池河桥(即太平桥),北京琉璃河桥和卢沟桥等。”该书把池河太平桥与卢沟桥并列,并附图两张:一为“图版3—黑白—73安徽定远池河桥”,该图为东南角远观池河太平桥全景;另一为“图版6-黑白-6安徽定远池河桥木桩”,该图为桥墩下木桩近景特写,并在书后附该桥简介:“池河大桥,原名太平桥,位于安徽省定远县池河镇西官驿道上,跨池河,十一孔石拱桥,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知县朱玉造。清道光六年圮,七年(公元1827年)补建,桥长139m,高9.65m,宽7.5m,中间三孔为日寇炸毁,解放后补建钢拱三孔,桥面宽4.5m。传说桥成时有书一联于桥柱:“灯明月明,大明一通;军乐民乐,永乐万年”。在唐寰澄编著的《中国古代桥梁》一书中附有彩图版“安徽定远池河桥”。卢嘉锡总主编,唐寰澄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第370页表格中也收录了该桥的基本信息:“安徽定远池河桥,建造年代:明·洪武;孔数:11;构造墩坡:厚平。”明代洪武年间的建筑,多呈现两宋文化特征,当时遗存的建筑珍稀,史料价值很高。据有关专家介绍,安徽省现存古桥千余座,像定远县池河镇洪武年间修建的厚墩联拱十三孔(今仅见十一孔)太平桥,仅此一座;太平桥十三孔主桥墩皆筑于削制的数丈长潮木桩上,这种先进的建桥技术在江、浙、鄂、皖等内地省份是极为少见的。
古镇池河,自古就是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明、清以来,这里既是明朝皇帝从南京到凤阳祭祖扫墓中途食宿的中转站,又是南北官道途中换马的驿站。连接池河两岸的太平桥是古代江淮之间一座重要的陆路交通桥梁,南来北往的达官显贵,商旅游人从桥上匆匆走过,又匆匆向南北各地辐散。每到洪水季节,池河上游来水汹涌,遇太平桥墩阻挡后喷涌而下,如十三条怒发冲冠的巨龙,怒吼着飞腾而去,有雷霆万钧之势,锐不可挡,令人身心战栗,叹为观止。
史载,古代的池河镇繁华富裕,人称“小幽州”,太平桥在街市里,四周建有围墙,东西两头盖有城门楼。东门楼门额上题词为:“紫气东来”;西门楼门额上题词是:“西映长庚”,还悬有光绪年间池河关锁司朱汇元题写的“池阳关锁”匾额。街市中间的太平桥繁荣热闹,桥两端建有古朴、高雅的过街桥坊。东桥坊上是明朝永乐年间池河人戴国尊题写的对联:“日明月明,大明一统;君乐民乐,永乐万年。”西桥坊上有明朝万历年间池河人戴孝廉题写的对联:“庆太平斗米三钱,天子乐民民乐业;喜今夕千金一刻,灯光留月月留人。”
(未完待续)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