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探戚继光的民间文化现象
何俊飞
自明朝嘉靖以来的几百年间,定远人戚继光成为深受百姓爱戴和崇拜的英雄,其受民间崇拜的普遍性、地域的广泛性,实为历史所罕见。至今全国各地有很多与戚继光有关的祀祠、碑像、各种纪念馆(堂)或亭台楼阁等等,并且还有各种民间文化纪念形式,如地方、景物命名、习俗、民间文学、戏剧文体……承传不衰。
从民俗学和现象学上看,我们可以说,戚继光不仅是一位彪炳青史的历史英雄人物,更是一个独特、超历史的民间文化存在。本文对戚继光的民间文化现象作初步的探讨,以进一步弘扬其爱国精神。
一、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波澜壮阔的征战历程,是戚继光抗倭传说和民间崇拜戚继光现象得以产生的素材“源头”。
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传说的历史性》中说:“任何传说都是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的,因为它的产生都是有一定的历史现实作依据的,就是说都脱离不了历史的条件,带有一种历史性。”从唯物史观角度看,这样的说法无疑是正确的。观察戚继光抗倭传说的产生,我们便应当首先明确这一点:戚继光、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波澜壮阔的征战历程是这一传说得以产生的素材“源头”。
事实上,民间对戚继光的崇拜,在其生前早已开始。据史料记载,在戚继光东南沿海抗倭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奉调北上的时候,浙、闽、粤那些戚继光曾经留下征战足迹的地方百姓便已先后为他建起生祠。这也突出表明戚继光作为一代名将有大功于社稷苍生,故百姓视若神明,万分景仰,建祀祠以寄托感念之情。不过,从戚继光民间崇拜的涉及面来看,这位抗倭英雄不仅拥有大量祀祠及其他纪念性建筑,还有众多人所共识的镌刻战争记忆的史迹遗存,这些大量的物态存在恰恰昭示了戚继光英雄战功具体鲜明的一面,而我们从多数戚继光抗倭传说内容中也能看到其每每可与史实史迹相映照的情节。
二、戚继光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呈现了多元迭合、“亦史亦野”的状貌,其事迹传说已经演化成民间文化的精髓之一。
在民间,有关戚继光的民间故事传说更是广为流传,妇孺皆知。其事迹传说已经演化成民间文化的精髓之一,并且深刻地融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乃至精神生活之中。
我们今天见到的戚继光传说实际上呈现了多元迭合、“亦史亦野”的状貌。虽然常有一些细节上的夸张和奇幻,但应看到,此类传说其叙事的基本面却是和史实或史迹相联结相照应的。在传说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中,人们体味到的是英雄建功立德,为民前驱等传统价值理念。本文摘要介绍两个传说:
1、“戚家饼”的传说
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将军的一支队伍来到瑞安追剿倭寇。一天早上,兵营里正做早饭,海边寨哨传来警报:几十只贼船靠在海岸边,几千倭寇冲上岸来了!
兵营里立即吹响号角,兵士们来不及吃早饭,都冲出去杀倭寇。倭寇平时被戚家军打怕了,戚家军一到,倭寇只打了几个回合,丢下几十具尸首,就逃下海去了。戚家军追杀了一阵,回营吃饭。哪晓得倭寇趁着戚家军回营吃饭这当口,又爬上岸来,冲到百姓家里抢劫。等到戚家军追来,他们贼船里已装满抢去的东西,趁着落潮开走了。
那天夜里,戚将军心里很难过,他想:“士兵没有吃饱饭,怎么叫他们去杀敌?菜饭又不能带在身边!”想着想着,抬眼看见桌上有枚铜钱,眼睛一亮:能不能把米、麦这类粮食做成当中有个孔的饼,烘干,用绳串起来,士兵们杀敌时挂在身上当干粮。
第二天,火头军照着戚将军说的做了几千个当中有孔的饼,焙干缚成一串串,提来给戚将军看。戚将军拿起一串,挂在自己腰间,身边的部将都说这法子好。过了几天,驻扎在海边的几万戚家军腰里都挂上了这种饼。从此戚家军再也没有因为吃饭而误了杀敌良机,每次都打胜仗。
(未完待续)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