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时的新农村钢笔
丁尔兵
四十年前,刚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开始拥有了人生的第一支钢笔。还真切地记得,白金金的笔尖清晰可见“小新农村”几个字。我们都叫它小新农村钢笔。
那时,小学一到三年级只能使用铅笔,便于擦字和更改。四年级开始,写错别字的可能性小了许多以后,才能使用钢笔。钢笔分小新农村和大新农村两种。小学生使用小新农村钢笔,初中生开始使用大新农村钢笔。小新农村笔管较细,笔尖也细,笔尖笔舌都裸露在外,储藏墨水的笔管被深藏在笔套里,笔杆较细适合小手握住。大新农村笔尖同样裸露在外,但比较粗大,整个笔杆更粗,更适合大手握住。我算实时地实现了使用钢笔的自由。
墨水也分为几种,纯蓝、蓝黑和碳素。前两种属普通墨水,后一种属特殊墨水。只有填写重要信息档案等资料才用,或者担任单位领导或会计的人才用。纯蓝墨水写出来的字,颜色较淡,加上那时的纸质吸水性也不好,过了好长时间墨水才能干,但基本掩盖不了纸的原色,像浮在上面。一旦浸水之后,就会模糊一片,看不清是啥字。蓝黑墨水在颜色上,较之纯蓝墨水有很大改善,但仍有缺陷。碳素墨水最好,写出来的字黝黑黝黑,像是印刻在上面,黑白分明,让人一目了然。而且浸水之后,字还是本色,清晰可见。
纯蓝墨水通常都是小圆玻璃瓶装的,蓝黑和碳素墨水通常都是稍扁平的大玻璃瓶装的。一瓶墨水至少可以用上一年。有时候上学前忘记吸墨水,写字的时候才发现钢笔没有墨水,就会向周围的同学借几滴。没墨水的笔在下面,有墨水的笔在上面,笔尖相对,去掉笔套捏住上面笔的笔管,一滴一滴的墨水就顺流而下。下面的笔就像饥渴的土地,墨水瞬间就流到空空的笔管里。有时候一不留心,墨水被挤的所剩无几的时候,笔尖上会突然出现一个气泡,忽地就炸开了,像极了我们那时的鼻子底下,经常忽闪忽闪出现的气泡。往往是借几滴还几滴,偶尔也大方多还一两滴。借和还都要选择同样的墨水。甚至传说不同的墨水会烂笔管子。现在想来真是好笑。
早期的新农村钢笔都有一个问题,就是笔管没有金属夹套,吸墨水麻烦。笔管太柔软,要么吸不到,要么吸得太多,很不好把握分寸。而且,特别容易吐水。整个笔帽甚至铅笔盒、书包和口袋都会被染得一塌糊涂。纯蓝墨水随便洗洗就能解决,蓝黑墨水要反复洗几次才行,碳素墨水根本洗不掉。书上、铅笔盒里、书包角落,甚至衣服上,都留有墨水的印迹。在那个缺衣少穿的年代,衣服上被沾染得斑斑点点,免不了被父母责骂一番。后来改进版的钢笔才在笔管上装一个金属夹,吸起墨水来特别方便,而且能保护笔管不受挤压。再后来,又出现了一种钢笔叫包头钢笔。笔舌和笔尖都被包在笔套里,只露出一点笔尖。既不影响写字,又能保护笔尖和笔舌,显得特别端庄秀气。能拥有一支那样的钢笔,一直是我们每个人的向往。
那时还诞生一个行业就是专业或业余修钢笔。一次费用在一两角钱,最多也就是三四角而已,比起新买一只钢笔要划算许多。专业修理的会在学校门口摆一个小摊,更换“炸花”的笔尖、裂开的笔套和易脱离的笔管。业余的通常是在学校周边开店的店主,闲余时间揽活挣点小钱。
笔也是年龄和身份的象征。短小甚至秃头的铅笔,一看就是初入学堂的小学生使用的。小新农村钢笔基本就是四五年级的学生使用。大新农村钢笔一定是初中和初中以上的学生使用。那时的衣服,也会在左胸口的口袋留有钢笔的专用插口。拥有一套笔挺的中山装,左胸口袋插一两只钢笔,一般都是高中毕业生、老师和工作人的标配。能配上一只所谓的金笔,那绝对是文人中的大家。
如今,各种式样的一次性水笔随处可见,钢笔倒成了稀罕物。微信代替了书信,人们手写字也减量了不少。偶然写的字稍微多点,就会手指关节酸痛,手腕僵硬。写出来的字也不像个字,一点没有汉字的方正圆润,更是缺少了原先的个性和烟火气。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