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4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副刊
2025年04月18日

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阅读量:1179 本文字数:3059

定远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贾贵国

二十世纪上半叶,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曾两度联手合作,救民众于水火,挽民族于危难,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作出积极贡献,两次国共合作对于今天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一)时代背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军阀割据,列强歁侮,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多种主义和思潮都曾在中国付诸实践,却都没有能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国民党成份复杂、组织涣散。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处幼年,力量弱小,都无力承担起民主革命的重任。出于壮大共产主义阵营考虑,共产国际与俄共(布)极力撮合国共两党合作,期待中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在东方出现一个强大的同盟国。1922年1月在莫斯科举行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列宁抱病分别接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参会代表,表达了促使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希望。国内陈炯明的叛变,坚定了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决心。在苏俄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1924年1月下旬,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二)现实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壮大国共两党力量。合作之前,中国共产党全国党员仅420人,这一时期以理论学习、宣传为主,并且还处于秘密状态。合作之后,中共党员可以公开从事政治、军队和群众工作,扩大了活动空间和政治影响。党员人数迅猛发展,至1927年发展到近6万名。同时,涣散的国民党在改组中获得新生,军事实力和政治势力迅速崛起,先后建立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为国民革命北伐建立了大本营,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作好组织准备。

(三)历史贡献。第一次国共合作,促成了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整合与突变,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迎来了曙光,使清王朝灭亡后军阀混战的局面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1926年7月9日两党正式联合北伐。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相继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势力,革命势力迅速发展到长江、黄河流域。在强大的政治影响下,国内大小军阀纷纷改旗易帜,通电拥护国民革命。1928年12月,东北易帜,至此,中国基本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完成形式上的统一。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一)时代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蒋介石不抵抗妥协政策下,日本用四个月时间占领东三省全境,随后扶持前清废帝溥仪在东北建立一个傀儡政权,实行了长达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1935年5月,日本又策划“华北自治运动”,企图将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五省和北平、天津、青岛三个特别市脱离中国管辖,制造第二个满族国。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共产国际的指示,8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致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并转全体国民党员的信,倡议在抗日的大目标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在社会各阶层中引起强烈的反响。爱国人士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等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同时,中国共产党与驻扎在西北地区的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第十七路军进行多次接触,到1936年上半年,已经停止了敌对行动。

(二)现实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关键,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国民党开始主动推动国共谈判,南京国民政府同意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同意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国民党通讯社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专门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8月25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改编结束,于8月底东渡黄河,浩浩荡荡地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三)历史贡献。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合法地登上政治舞台,各民主党派也获得了公开活动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推动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进步力量的声援,国际影响力空前高涨,无数国际友人向中国伸出了援手:以库里申科为首的苏联志愿飞行员大队和美国的陈纳德将军带领的飞虎队来华支援抗战;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在战场上抢救无数的伤员;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华侨捐钱捐物,组织大量的司机开赴抗战前线运送物资,几千名华人华侨牺牲在抗日一线。第二次国共合作,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力量。日本约七成军事力量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为苏联从远东抽调精锐全力反击法西斯德国提供了东方安全保障,客观上有力策应了欧洲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三、当代启示

民主视角下的联盟演绎。透过对历史的重新审视: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建立起一定政治联盟(或联合战线)的必要性,这种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略策略,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运用与发展,已逐步演变为中国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1939年10月4号,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今天,统一战线(政治联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内涵,其范围扩大发展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爱国者的联盟,体现出大团结大联合的鲜明特征,具有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团结联合的思想主题、和衷共济的价值取向、政通人和的目标追求,其空前的广泛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已经成为中国民主政治一大特色。

民族复兴中的使命担当。当下,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需要用好统一战线这个法宝来维护核心、践行初心、携手同心、服务中心。

凝聚共识。进入新时代,社会阶层的结构变化越来越复杂。统一战线能够不断构建和夯实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从而形成的国家、民族认同共识更牢固、更广泛,形成的道路、制度认同共识更坚定、更持久。通过统一战线联盟政治优势的发挥,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有序政治参与,在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中广泛凝聚共识。

协调关系。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益诉求更加多元。统一战线线长面广,涉及党内外、体制内外、海内外和社会多方,具有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独特功能,可以把不同党派、民族、阶层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社会大众团结起来,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来实现人民民主的制度安排,协调整合社会各方力量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集中智慧。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现代化建设科学决策的难度和复杂性前所未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显得尤为重要。统一战线联盟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围绕党和国家方针大计畅通各种建言渠道,民主协商,科学决策,不断提升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统一战线联盟也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阵地,在处理特定领域的特殊问题时,具有独特的政治智慧。

汇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工作永远在路上。统一战线联盟形成的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民主协商、联谊交友等多维方法,是我们党凝聚力量的实践规律。进入新时代,统一战线既可巩固基本力量,增进“五大关系”和谐;又能团结新生力量,把新出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纳入工作视野,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原则,最大限度地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性,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减阻力、添助力、聚合力。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